陪伴我成长的那抹“红色记忆” 小记者天地-教育 梁欢欢 3456776
有思想 / 有温度 / 有品质
陪伴我成长的那抹“红色记忆” 小记者天地-教育 梁欢欢 3456776
您当前的位置 :首页 > 教育 > 小记者天地

陪伴我成长的那抹“红色记忆”

——记家乡民族英雄东北抗联名将陈翰章

2021-09-29 13:47 | 来源: 中国吉林网

  作者:敦化市实验中学 张仕函

  “碧血赢得江山红,魂归故里百年身!”在烈士纪念日到来之际,以文致敬英雄,深切缅怀先烈。在我的家乡,吉林省敦化市,有一位耳熟能详、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,他的英勇事迹,如同一本鲜活的爱国主义“教科书”,激发着一代又一代敦城儿女对家乡和祖国深沉的热爱。他,就是东北抗联名将陈翰章!

  记忆中,他是胸怀民族,投笔从戎的人民教师。

  第一次较为全面地了解陈翰章将军,我记得是在母亲带回的一本有关敦化党史的书里,再后来,小学、初中,每逢重大的纪念日,学校都会组织我们到陈翰章烈士陵园扫墓,祭奠英烈。身为退役军人的姥爷,也时常给我讲起陈翰章的故事。

  陈翰章,1913年出生于吉林省敦化市,满族人。14岁便以全县最小年龄考取了私塾教员考试的第四名,被誉为敦化“小才子”。17岁时他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毕业,成为小学教员。“文能提笔安天下,武能上马定乾坤”,最能体现他的才华和抱负。至今,他在毕业时登台演讲的豪言壮语,仍激励吾辈奋发图强。“我立志从事教育事业,目的是为了培养优秀人才,改造国家,使其独立富强。但是帝国主义却不让我们这样做,想把我们变成他们的附属国。”“同学们,假如我的理想因为被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打破的话,我将毫不可惜。为了祖国,我一定投笔从戎,用手中的枪和我的鲜血、生命来赶走敌人!”十年后,他以鲜血和生命践行了自己的理想和慷慨的誓言。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敦化沦陷。东北军残部与爱国武装组成了抗日救国军,一时间聚众数万人。“国破家安在,堂堂七尺男儿岂能做异族奴隶?”1932年,19岁的陈翰章弃笔从戎加入了救国军,开始了与侵略者死战到底的铁血生涯。

  记忆中,他是英勇不屈,慷慨殉国的抗战烈士。

  陈翰章将军自从军到牺牲,八年间杀敌数千,战功累累,牺牲时年仅27岁。还记得,烈士陵园讲解员哽咽地讲到其牺牲的场景时,在场的学生,都眼含泪花、沉痛惋惜。他虽被剜去了双眼,割下了头颅,但直到牺牲前的最后关头,仍然没有放下手中反抗侵略的钢枪。

  在镜泊湖畔、长白山麓,到处都留有陈翰章率部与日寇浴血苦战的足迹。在敦化,至今仍在传诵着陈翰章将军寒葱岭大捷、智取额穆警察署、攻占安图县大沙河之战的赫赫战功,他率部战斗在吉林、滨江、牡丹江等地,是插在日军心脏的一把尖刀。陈翰章身经百战,是杨靖宇将军的得力助手,杨靖宇牺牲后,陈翰章率军坚持斗争,在战争最危急最低潮时,仍不肯撤退。他经历过日寇以家人性命相逼的绝难时刻,却毅然决然舍家为国,投身抗战。在陈翰章参加并指挥的八年抗战中,曾战斗数百次,击毙日军数千人,被日寇称为“最有力之匪”,而这,也成了日寇决心剿灭他的关键所在。1940年12月8日夜,因叛徒出卖,敌人调集重兵包围了陈翰章所部驻地湾沟村,最后,他孤身一人,拒绝投降,拼死抵抗,慷慨殉国。残暴的敌人剜掉他的双眼,割下他的头颅,送往伪满首都新京邀功请赏,遗体被送回敦化半截河屯,乡亲们为其建墓安葬。

  记忆中,他是敦城儿女深切缅怀的民族英雄。

  将军为国赴难,身首异处,祖国从未忘记,家乡从未忘记。“七斤高粱米,夺回将军头”,革命先辈千辛万苦、排除万难,寻找将军遗首的故事,让我记忆犹新!

  英雄,祖国从未忘记!抗战胜利后,寻找陈翰章等烈士头颅的工作从未停歇。经过秘密调查,将军的头颅位于长春医学院。1948年,在长春开诊所掩护身份的刘亚光打入敌人内部,找到了将军的头颅,并辗转以7斤高粱米,骗走看守警察,将陈翰章和杨靖宇将军遗首运回。曾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辽沈晚报记者,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,采访当时见证人王淑茹老人的文章。文章记载,正是刘亚光将两位将军遗首瓶藏在了王淑茹家里,而当时她又是大夫,在她和丈夫的悉心处理下,两位将军的头颅才得以保存下来。1948年12月25日,两位烈士的遗首被送往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敬放陈列,供后人瞻仰。1955年又安葬于哈尔滨烈士陵园。落叶归根、魂归故里。2013年4月11日,敦城人民翘首以盼,终于迎回陈翰章烈士遗首,英雄回家。同年6月13日,陈翰章将军身首合葬仪式在烈士陵园举行,至今,我难以忘怀电视荧屏上那庄严肃穆的场景,泪盈于睫,从1940年12月8日将军以身殉国,到2013年6月,时光竟整整跨越了73年。 

  英雄,家乡从未忘记!从1946年第一座陈翰章烈士纪念碑的建成,到1948年,将军诞生地由半截河改为翰章村,到1983年,翰章乡人民建成高大的将军纪念碑,再到2013年,国家级陈翰章烈士陵园正式竣工。从往至今,我们敦化青少年一代,从老一辈人的讲述中,从实地参观的探寻中,从记满史实的书籍中,我们聆听到了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,观看到了珍贵而仅存的史料记载,学习到了永不褪色的革命精神。英雄,我们怎能忘记;英雄,我们从未忘记!翰章学校、翰章广场、翰章大街……将军的名字响彻敦城大地,英勇的事迹砥砺后辈前行。

  探寻时代记忆,赓续红色血脉。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少年,我庆幸,从小生长在一座英雄的城市,接受红色教育的洗礼,我深知,在未来追寻和实现目标的道路上,英雄,这光荣的称号,将成为指引我们前进最清晰的方向和闪亮的坐标。

编辑: 梁欢欢 吉网新闻热线:0431-82902222